春節初一到十五習俗.

2012012315:18

春節初一到十五習俗.

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下降,初五隔開,初六挹肥,

初七七元,初八原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女兒歸寧〉,十三食諳糜〈吃稀飯〉配芥菜,

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相公生。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是「新春」、「新正」,是民間最重要的節慶,現在稱為「春節」。其中以初一最為重要。

吳自牧在《夢梁祿》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說得更為明白:「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

歲時行事,以正月春節為最多

新正:初一至初五日,謂之新正,或稱新春,家家門上貼春聯,歲序更新,萬象皆春。



12月31日--除夕

除夕夜,全家人團圓聚吃年夜飯,平常散處各地的家人,紛紛趕回家團圓,所以除夕夜也叫團圓夜。這一夜所吃的菜,有特別的禮數,雞鴨魚等均需用全隻,首尾皆不可少,且盤數必為9或11、13等,需用單數,又由於正月初一,家中不可開火,故需在除夕夜好好飽餐一頓。

除 夕在漢民族的歲時節令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大日子,因為它是歲末全家人大團圓的節日,一早起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除舊佈新,以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因此會在當天 家中裡裡外外重要位置張貼春聯,增加過年的喜慶氣氛,神桌和神明彩也會特別再打掃潔淨,並準備「辭年」祭拜玉皇上帝、三界神明、灶神、床母、地基主和祖先 等,以感謝這些天地神明、祖先等對家人一來的平安護佑。

當天晚上家人一起圍爐聚餐,飯後分壓歲錢、守歲,並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準備「搶頭香」,或是全家大小帶到祖祠的祠堂上香祭祖,以祈求神明或列祖宗對未來新的一年的庇佑。

除 夕當天也要更換春聯,王安石〈元旦〉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源起古代的「桃符」,桃木自古即被視 為袪邪驅鬼之物,漢代有削桃木為神荼、鬱壘像立於門口驅鬼的習俗,六朝時期在門上貼神荼、鬱壘畫像並插桃枝避邪,至五代後蜀姚昶在桃符上題書「新年納餘 慶,嘉節號長春」乃為最早的春聯,明太祖命官員在家門張貼春聯,後流傳民間蔚為過年習俗。

春 聯文辭內容都是吉祥對句和吉祥語,而不同職業也有不同對聯,因通常貼在門楣故叉稱為「門聯」,也有貼在室內或門上,祈求來年希望。一般民眾貼「大家恭 喜」、「恭喜發財」或「恭賀新喜」;商人所貼春聯內容為「招財進寶」、「對我生財」、「財源滾滾」等;農人則貼「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漁民在船上貼 「滿載而歸」、「一帆風順」;工廠則張貼「開工大吉」。此外雞舍豬稠貼「六畜興旺」(不可貼房間);車輛貼「開車大吉」;風鼓貼「川流不息」;米缸貼 「滿」(不宜貼廁所);其他樑柱、牆壁則倒貼「春」、「福」,表示春到、福到。

此外也有在門楣上貼五張有花邊剪紙上書「福」字,稱為「五福紙」,象徵「五福臨門」。

由此可見春聯是代表民眾對來年的期許。

如家中正值守喪期間則不能貼紅色門聯,而以綠色或黃色門聯代替,父喪貼綠色、母喪則貼黃色,文辭內容則是思念親情的文句。

除夕是每年農曆最後一天,因為當天要祭拜神明、祖先等多處,需要準備辭年的時間也很長,所以祭拜的時間往往在上午便已開始。

設置地點: 
祭玉皇上帝時,供桌分頂下桌(或前後桌),陳設在三界公爐下或中庭向天處;

拜神明時,則設在神明廳前的供桌上;

拜祖先時,則設在祖先牌位前的供桌上;

拜床母時,設在床上或是在床頭另設小供桌;

拜地基主時,可設在門口或後門向屋內拜;

拜門口好兄弟時,則設在門口向外拜。

供品:
拜玉皇上帝時,頂桌準備清素的六齋或十二道菜碗、麵線三束、水果(尤其是年柑,有的會排成柑塔)、年糕、發、甜料和下桌全副的牲禮、水果、年糕、甜料等;

繼而再將供品轉過來拜神明,供桌上先供著長年飯和發粿,上面插著一對「春花」,表示年年有餘、發財甘意,以及麵線三束,表示長壽;

拜祖先時,可用剛才的供品,但需將牲禮剖開,再煮幾道菜碗來祭拜。

拜床母時,可用春飯、麻油雞酒;拜地基主和門口好兄弟時,可準備五味碗、年糕。

金銀紙:
拜玉皇上帝時,用頂極金、太極金、天金盆金、高錢和鞭炮等;拜神明時,用壽金、刈金、土地公金;拜祖先時,用壽金、刈金、銀紙。拜床母時,用床母衣、刈金。拜地基主時,用刈金銀紙;拜門口好兄弟時,用經衣、銀紙。

禁忌: 
除夕一到,為除舊佈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時有好兆頭,一般禁止吵雜,不准搬弄東西發出聲響,不准大聲講話,不准喝斥吵架,不准哭,鼓勵大家說吉詳話。

正月初一--開正

圖片來源:文建會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為農民曆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初一出行稱為「行春」,「春」台語有剩餘之意,行者則有聯誼、祝福之功能。

行春大都是到寺廟拜拜或到親友家中拜年,新年期間到親友家拜年,主人都會以甜點招待,客人拿起甜點必須「講好話」祝福對方,比如「吃甜甜給恁賺錢」、「吃紅棗給恁年年好」、「吃煙予恁年年偆」等。

正月初一早餐,民間習俗必須吃素,而且不能吃粥、喝湯,據說:「初一早吃菜恰贏吃一年齋」,初一早餐吃粥喝湯則出外會被雨淋。

初一午餐俗稱「開葷」,鍋中必須烹煮雞鴨魚肉各種食品,象徵一年中都會菜餚豐盛,民間習俗初一白天不可睡覺,據說男人白天睡覺,田埂會崩塌,女人白天睡覺則廚房會倒毀,現代家庭大都使用流理台,不易崩塌,因此這項禁忌也不再流傳。

此外初一嚴禁女兒回娘家,否則對娘家不利,因為女兒出嫁理應在夫家過年,假如新年第一天就回娘家,表示婚姻出問題才需要迫不及待回娘家求助。

傳說古代有年獸為害四處吃人,所以家家戶戶於該期間圍爐聚餐,享受最後的團聚時刻,直到除夕夜一過,年獸已走,大家紛紛慶祝彼此的倖存,恭賀度過該年並且又增長了一歲,故而留下除夕夜圍爐、初一賀歲的習俗。

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稱為「新正」,而大年初一則稱為「開正」,家家戶戶會舉行祭拜神明和祖先的活動,祈求祂們保佑信眾和子孫在未來新的一年裡能夠諸事平安如意。

時間:
開正的時刻,隨每年干支不同而有不同,約在正月初一的凌晨,一般都是除夕夜守歲後,待午夜開正時刻一到,祭拜過神明後,才去睡覺;至於拜祖先的時間則約在初一近中午時。

設置地點:
由於祭拜的對象是神明和祖先,所以供桌的設置在神明廳「或公媽廳」前即可,

將八仙桌特別圍上繡有吉祥圖案的桌裙,門口則懸掛紅彩或八仙綵,廳堂點上燈,神桌上也點上蠟燭。


供品:
拜神明的神桌上,可供上水仙花或是牡丹、梅花等,以及應景的年節相關供品,如柑塔(柑橘疊成塔狀)、年糕(甜粿,有年年高昇之意)、蘿蔔粿、芋頭糕、發粿(祈求發財之意)、長年飯,粿和飯上插著「春花」,增加新春年年有餘和發財如意的吉祥意味。

香爐前供著三束紮上紅紙的麵線,奉上三杯清茶,以及甜茶(如紅棗茶)、甜料(如甜花生仁、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類供品)。

此外,也有信眾會獻上全副的三牲(豬肉、雞肉、魚)等來祭拜;也有些家庭會以年糕和十二碗菜碗(如花生、荷蘭豆、豆干、豆包、長年菜、菠菜…….等)來祭拜。

拜 祖先時,得準備七杯酒、七個碗與七雙筷子,加上上述供品,其中牡禮可重複祭拜,但須剖開,可加上菜碗(蔬菜),蔬菜中有的會用菠菜以及連根帶尾的大蒜,菠 菜是採其閩南語意似「飛」,有飛天、飛黃騰達之意,而帶鬚的大蒜則採其形狀,以寓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即「長壽」之意。

金銀紙:
拜神明的獻上壽金、刈金和鞭炮,拜完燒金後燃放鞭炮,再將茶酒灑在紙灰上。

拜祖先的則獻上壽金、刈金、銀紙等。

由於是過年期間,所以準備的金銀紙份量最好多過於平常的祭拜日。


禁忌:
由於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產生許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飯,要吃乾飯,民間相信一年之初就吃稀飯,以後一年到尾都得靠吃稀飯過活;也有說年初一吃稀飯的話,一年內若有遠行,便會碰到大風大雨,故吃稀飯不吉利。

初一忌煎粿,因為一般煎粿要好吃,多得煎到金黃色,而閩南語意稱為煎到「赤」,赤又與「赤貧」同語意,很不吉利。

新正期間也忌諱掃地、到垃圾、倒糞便,以免將家中財軍和神氣都掃走;

忌大年初一打人、罵人、打架、啼哭、說不吉利話等,認為年初便說不吉利話或有不吉利事,大觸霉頭,所以都禁止,而鼓勵大家說吉利話。

忌打破碗盤等器物,若有的話,就得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撞破瓷,財錢一大堆」等吉利話,以化凶為吉。

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凶器,可剖開牲畜,意味著凶和破的不吉祥之意。

忌正月初一午睡,民間相信這天男人睡午覺的話,田墘會崩;女人睡午覺的話,灶腳(廚房)會崩。

初二做客:

1.做牙: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而沒從商也會拜,大多都用牲禮祭拜, 現代也逐漸改為以鮮花水果祭拜,因為家裡還有許多肉類沒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見附註一),就多用牲禮祭拜。

2.公媽(祖先)開葷: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準備牲禮和菜碗,豐盛的一 餐請祖先品嚐。

3.回娘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是十一(請子婿)或十二(女兒回娘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

舊時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自初二起,媳婦回娘家探親,稱曰「做客」,即歸寧。做客,不限日期,多在正月中。

歸寧時,隨帶禮品,調「帶手」。外家〈娘家〉有兒孩,則另送紅包。

女兒有兒孩,外家則送雞腿,或用紅絨線繫古錢,掛於孩頸上,謂「結衫帶」。

俗說「有爸有母初二三,無爸無母鬥擔擔〈幫忙人家的做客,抬擔于〉」。

新正的做客,無父母的也由其兄弟帶同探親。


正月初二是女兒歸寧的日子稱為「作客」,女兒出嫁即是「外人」,回家省親就被稱之為「作客」,新婚夫婦初二作客通常由舅子或晚輩前去「娶作客」。

回娘家作客時通常會攜帶禮物作為見面禮,俗稱「伴手」或「等路」。

台灣俗語:「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湊擔擔」;意謂父母健在時女兒可以在初二初三回娘家作客,父母去世之後,只能留在家中幫忙做家事,這是沒有父母的哀痛。

初二請子婿一定是在中午,許多地方習俗女兒作客必須在傍晚之前離去,不能看到煮晚餐的炊煙,否則娘家將會貧困,意謂女兒出嫁就是客人,不能留在娘家吃到底。

此外,初一嚴禁女兒回娘家,否則對娘家不利,因為女兒出嫁理應在夫家過年,假如新年第一天就回娘家,表示婚姻出問題才需要迫不及待回娘家求助。

新婚夫婦作客時,娘家會準備兩雙連根帶葉的甘蔗和兩隻「娶路雞」讓女兒帶回婆家。

兩隻甘蔗以紅絲線繫綁代表兩人同心,留根帶葉表示有頭有尾、白頭偕老,甘蔗在民俗觀念中則象徵漸入佳境、節節高昇,「娶路雞」是要帶回婆家飼養,希望「年頭飼雞栽,年尾做月內」,意在祝福新人子孫繁衍生生不息。

現代公寓式居家環境不適合養雞,因此「娶路雞」都是以竹編小雞籠內置紅包(買雞錢)充數。

初三赤狗日:

正月初三沒有年俗活動,故言:「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歲時節令原本具有調節生活作息的功能,過年時民眾歷經除夕圍爐、初一開正、行春和初二請作客,已經非常勞累,因此初三必須暫作休息。

民間傳說初三晚上「老鼠娶親」。過年俗語:「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意謂初一初二開放賭博,民眾可以上試試賭運,或謂初一拜拜,初二女兒做客都要擺場面,初三是老鼠娶新娘的日子,因為老鼠娶親,所以要提早熄燈就寢。

關於提早熄燈,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要破壞老鼠的婚事,以免老鼠繁殖偷食五穀危害農作;另一說則是提早就寢以成全好事,因此會在廚房中撒放食物為之慶賀。

初三老鼠迎親的傳說其實具有假藉民間習俗強制民眾早作休息、調節身心的作用。所以只好: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晚起一下。

2.早上床:因為初三老鼠娶親,機於愛護動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覺。

正月初四--接神日

舊臘廿四日「送神」昇天奏報之灶神與地上諸神,於此日下降,回到人間。

為此,各戶廳頭供拜牲醴、果品、甜料等物,及燒金紙、神馬〈紙上印有馬形,以供諸神乘駕〉,燃放爆竹,接迎諸神下降,降賜吉祥。

俗謂「送神早,接神遲」,則以為送神應於黎明之前,越早越好,反之,接神祭儀概於過年以後始舉行。於神明廳前設置供桌。

由於民間傳說農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為送神日,即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接神日的供品,主要是牲禮(三牲:豬肉、雞肉、魚)、四果(如柑橘、蘋果、香瓜、葡萄等)、酒、菜碗、甜料(如花生仁、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

金銀紙:
有壽金、刈金和甲馬,準備甲馬是因為要犒賞負責迎接、保護神明返回人間的神兵神將,故甲馬上通常印有盔甲、弓刀或馬匹、馬夫等圖案。

 

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開工)

從農曆正月初五到二十日之間,都是商家選擇店面於過年後正式「開張」的佳期,一般台灣民眾多喜好選在初五當天開張,因為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獲得吉祥如意,也期望來年生意更為興旺,財源廣進。

財神有分文財神和武財神兩類,文財神是指比干、文昌帝君;武財神是指關聖帝君(關羽)或玄壇真君(趙公明);而趙公明和其四位部將「招保天曹」蕭昇、「納珍天曹」曹寶、「招財使者」鄧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等,被合稱為「五路財神」。

此 外,土地公、財帛星君、明初擁有聚寶盆的沈萬三等,也被視為財神。 從前商家在開張(或開市)當天,會先在招牌上繫上紅彩,店內會張掛著以紅紙書寫的「黃金萬兩」、「開市大吉」、「招財進寶」、「生意興隆」之類的吉祥字 句,並且來個新春天減價的活動,發紅包給員工,新春團拜,或設宴席招待親等。

時間:農曆的正月初五到二十日之間,由商家自行擇定開張迎財神的吉日,祭拜的時辰則在上午。

設置地點:
一般商家皆有安設財神神位,故祭拜地點先擺設在該神位前的供桌上,若屬挑高式的小型神龕,可在神龕下加放一張供桌。

另外,再於商店或工廠內近門口處另外設置一張大供桌向天迎接財神爺。

今年的開市日有眾多說法,在此匯整各家講法供大家參考,除了傳統初五外,大多數人認為正月初六、初九為今年最佳二天:

 

供品:「開張」或「開工」時,供三牲、清茶、香花、時果、餅乾 糖果、發糕、香燭。

金銀紙:以壽金、福金、刈金、香、燭、鞭炮為主。當祭拜完畢,則鳴放鞭炮驅邪以及祝賀開張大吉。

如果要更隆重,開市時應準備三種水果〈必備鳳梨〉,發糕兩個、紅龜、紅圓各 12 個,三牲〈必用公雞〉、紅甘蔗〈節節高升之意〉、花生、蓮子、金針、木耳、有殼龍眼、旺旺仙貝、黃色的香、壽金、福金、掛金各三支、天金、地金各兩支、放鞭炮。

國曆 農曆 時辰 沖肖(不利) 推薦者 
2月20日 初三  顯星 辰午 農民曆、張旭初、雨揚居士
2月21日

初四  月德日

辰申 陳承溢
2月22日 初五  天德日、歲德合日、麒麟日  辰午 陳承溢
2月23日 初六 卯辰巳 農民曆、張旭初、雨揚居士、易天行
2月26日 初九  月德合日 卯午 農民曆、張旭初、雨揚居士、易天行
2月27日 初十  天德合日、歲德日 辰巳 陳承溢
3月1日 十二 卯辰 農民曆、雨揚居士、易天行
3月6日 十七  月德合日 農民曆、陳承溢
初七人日:

俗以元旦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榖日,而於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煮食,不過在本省並無此俗。

 

正月初九--天公生

每 年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民間俗稱的「天公」即黃皇上帝,也是道教傳統上所尊稱的「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帝」,玉皇上帝在天庭統領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 眾神,由於祂的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祭拜時最傳統的大禮是:打開大門,穿戴整齊,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現代一般信眾則往往只有上香祝禱而已。

當祭拜完成後,先燒金紙,再將天公座一起燒化,之後再撤去供桌。

時間:
一般祭拜天公的時間約在農曆正月初九凌晨子時一到(十一點至一點)便可開始,直到翌日清晨七點以前可,但俗傳因為天不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誠意,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區的信眾更會慎重的在半夜先於家中敬拜天公後,再前往鄰近的天公廟上香獻敬。

設置地點:
拜天公時,可分兩類:一是家中正廳有吊天公爐者,二是家中無天公爐者。

若是家中有帛天公爐的話,可把供桌設於大公爐下向門外的方向,表示向天恭迎天不尊駕降臨;若是家中無天公爐者,則可將神桌設於前門口或中庭向天的方向。

供桌:
供桌較特別,需設頂桌和下桌(或前後桌),一般是以長板凳或矮凳將八仙桌墊高,八仙桌腳下分別置放四疊壽金(金紙頭得朝門口,就像人敬神時的方向),此即為頂桌,下方前面再加放一張供桌,即為下桌。

頂桌前再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並在頂桌兩旁繫上頭帶尾青的甘蔗,兩只甘蔗頭尾青部分再以紅線繫在一起,兩來可加掛高錢(又稱長錢)垂在兩側,並準備三只或五只代表天公的天公座(燈座)擺在頂桌中間,中央再擺上香爐,爐之兩旁並備好燭檯。

供品:
拜天公的供品,頂桌和下桌的特色也不同,頂桌是獻給最尊貴的天公,以清素的齋品為主;下桌是獻給天公的部屬神明,因而是以五牲等葷食為主。

頂 桌得備鮮花一對,點上一對蠟燭,並在淨香爐前擺上三只茶杯,斟上清茶,而頂桌的清素供品,一盤為紮上紅紙的麵線三束(亦可燙熟分裝三碗,每一碗上再各置一 顆黑砂糖)、五果(如柑橘、蘋果、香瓜、甘蔗、香蕉等水果)、六齋(如金針、木耳、香菇、冬粉、土豆、紅棗,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備之意),亦有在六齋外, 再加菜心、豌豆、綠豆、豆輪、麵筋、麻栳等乾料,組成十二碗、二十四碗或三十六碗的菜碗,以及糖塔、糖盞等。

下桌的葷食供品為五牲(如全雞、全鴨、全魚、全豬、全羊,亦有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燙熟即可;此外,還有紅龜粿、甜料(如米棗、甜糕)等。

金銀紙:
獻給天公的金紙主要是天公金,包括頂極金、太極金、天金、盆金、高錢(長錢)等,其中高錢可撕開拉成長條狀,掛於頂桌旁的甘蔗上,或是掛於全羊、全豬的牲禮上,為兼具裝飾性效果的獻敬。

禁忌: 
民間習俗上非常強調拜天公的誠意,所以祭禮中有些禁忌必須遵守,首先所獻的全雞,必須是閹過的公雞,白毛雞和母雞則不可。

當天不可以曝晒女性的內衣褲、不可以隨意對外傾倒便桶、不可以口出穢言,以免褻瀆尊貴的天公。

 

十五日為上元節,即天官大帝誕辰。

唐代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每十五日為「三元日」,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祀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即上元祀天官,中元祀地官,下元祀水官。

此日清晨,每家供拜牲醴,祈求賜福,並同時拜祀祖靈、地基主〈司土地之神〉、床母〈幼兒守護神〉等。

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是延續農曆過年的熱鬧氣氛的節日,因此又有「小過年」之稱;直到元宵燈節熱鬧過後,才真正脫離過春節的氣氛,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上元節是漢民族傳統重要節日之一,也是三官大帝中天官大帝的聖誕日。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俗稱三界公,神格與玉帝上帝一樣尊貴,常代表天公接受信眾的祈求賜福、赦罪與解厄等。

而祭祀三官大帝的日子分別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和下元十月十五,三官大帝的全稱則是「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齋元虛大帝」和「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

元宵節當天許多廟宇會佈置許多花燈供民眾欣賞,以及舉辦猜燈謎的活動,小朋友們也會於元宵夜提花燈遊街,所以元宵節早晚都相當熱鬧。

時間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民家會在該日凌晨子時起祭拜天官大帝,以及白晝拜神明、祖先、地基主,也有信眾會特別再祭拜床母的。

特殊習俗
元 宵節當天因為有「賞花燈」的活動,「燈」閩南語諧音同「丁」,因而也產生許多與神子有關的特殊習俗,例如已婚婦女相偕到各廟宇「鑽燈腳,生囊(男胞)」, 祈求日後可生男丁;或是擲筊「乞花燈」,乞求象微可生男或生女的花燈;或是「乞丁龜」和「乞喜龜」之俗,亦即擲筊請示神明,看是日後可得男兒或是會有生育 的喜訊;或是偷竹籬,諧音可「得兒」。

而未婚女子則有當天夜晚「偷蔥」的習俗,以寓「拔蔥,嫁好尪」的吉兆。

另外也有「聽香」的習俗,可在家中或到廟宇上香,擲筊祈求出門的方向,以偷聽到的話做為祈求事項的指示。

迎燈:俗 稱「迎鼓仔燈」。元宵花燈,種類甚多,如寺廟的綵燈,商舖的走馬燈,兒童的骰仔燈、鼓仔燈、兔仔燈、蓮花燈、關刀燈、田蛤仔〈水蛙〉燈、獅仔燈.獅球燈、 戰艦燈、汽船燈等;有手執、拖行,有大有小,有熱火燭,有點小燈炮等,爭奇奪勝。仕女兒童,均於此良宵,逛街遊夜,歡度佳節。

迎玄壇爺:上 元夜,迎玄壇爺遊境,或謂「走佛」。玄壇爺,或稱「寒丹爺」。相傳,玄壇爺為商臣趙公明,又名趙玄壇,周伐商時陣亡,周追封為神。或傳,趙玄壇,自秦世隱 居山中,精修道術,道家稱為趙元帥,職司保安,買賣求財,俗稱武財神。上元日,取其神像,安置竹椅,綑綁兩木作轎狀為椅轎,由赤膊壯漢四人扛,鳴鑼遊行。 每到商店門口,必燃放爆竹相迎,並以爆竹投壯漢,壯漢毫無懼色,謂神附其身,故不怕爆灼。俗謂,玄壇爺畏寒,乃以鞭炮暖之。此夜,商舖燃放鞭炮,一家常達 一兩小時之久,鳴畢,嘉賞金牌、紅包為禮。

弄土地公:另 有「弄土地公」,或稱「弄元宵」,把土地公安置神明轎,以壯丁抬到商家門前「迎弄」,人家放鞭炮,以示迎謝。因轎在其處進退迎弄,其家可得神佑。此外,倘 有「拋炮台」的遊玩。是在長約廿餘尺的高竿上,繫放一尺方大的器物〈如煤油桶類〉象徵炮台,器物內預先放好鞭炮,群眾即自地上點燃鞭炮擲向炮台,使炮台內 的炮火爆炸,擲中者可得獎品,鼓火隊迎送回家,以為當年運氣好。

聽香:是夕,夜靜更深,婦女間傳有聽香之俗。則先在自家神前,燒香點燭,擲筶占卜應走方向後,乃走往該方向,而於路上竊聽人語,以其入耳片語,回家後再擲筶,判斷祈願某事之吉凶,此即所謂「聽香上佳婿」之類。譬如,卜占長壽,而其聽取之語,偶及「麵線」,則解為長生吉兆。

燈謎:亦 曰「燈猜」。讀書人之間,上元夜之韻事。謎語,以書條貼在紙燈上,供人猜射。今人製謎,多以經文詩詞,或社會流行之成語,或古人名、地名,以及一切事物之 名詞稱謂,為謎底,而另撰隱合謎底之謎面。射者,即憑謎面,以猜其所隱之謎底。即先念謎面,而後射出謎底。其猜不中者,即打鼓緣,以示其不對。猜中時,連 打鼓面三聲,例由設謎人贈賞品。本省詩社發達,每當此夜,文人雅士,參加燈猜會者,頗不乏人。

偷俗:是夕,有幾種偷俗,為點綴上元夜之樂趣。俗以未宇之女,偷取他人之蔥菜為婚嫁吉兆。諺云:「偷敲蔥,嫁好尪〈夫〉」「偷敲菜,嫁好婿」。也有「拔竹籬」的偷俗,竹籬音同得兒。是夜求子的婦女偷拔人家竹籬的竹以為吉兆。惟類此偷俗,僅為象徵性質,鄰家得知,亦多不以為意。

鑽燈腳:俗以婦女鑽過燈下,為生男之兆。此因,燈音通丁,取其添丁吉意。俗謂:「鑽燈腳〈下〉,生男葩〈生男〉」,即為「穿燈求貴子」意。

照月光:另有「照月光」的習俗。據說,此夜觀月,浴月光,會受孕。中秋夜也有此俗。

拜冬生娘:婦女間另有拜冬生娘之古俗,即略備祭品與一雙繡花鞋,祀之。冬生娘,亦稱東施娘。相傳,東施工刺繡、裁縫。少女慕其工藝,故祀之。

關椅仔姑:上 元夜,婦女間有「關椅仔姑」的占卜遊戲,現在也已不多見。所謂椅仔姑,傳說乃被繼母虐待夭死的一個女兒。關椅仔姑的遊戲,則以小竹椅象徵那個三姑的女兒, 當遊戲者問卜的時候,抬椅子的人即憑搖動椅仔姑作答。遊戲時念唱下面的文句:「三歲姑,四歲姐;阮厝〈我家〉亦有檳榔心,亦有蕃薯藤;好食不分恁〈你〉, 分阮三姑較是親〈親密〉;親落親,親豆藤;豆藤白波波,一條小路透奈河;行到奈河橋,腳亦搖,手亦搖」。

拜宮廟:此夜,婦女多詣寺廟參拜,而俗以其來回不得走同一條路。上元過後,新年的行事可以說全部結束,十六日起一切回復照常。

拜天官大帝:天官大帝地位與天公一樣尊崇,所以祭拜方式與所準備的供品皆與祭拜天公生時相似。

設置地點
於神明廳三界額爐下擺設頂桌和下桌(或前後桌),頂桌中間設三界公的燈座三座(俗稱三界紙)以及香爐、燭台。

供品
頂桌點上一對蠟燭,一對鮮花、獻上清茶三杯繫紅紙的麵線三束、五果、六齋等,因為是元宵節所以特地獻上三碗元宵甜湯(湯圓);下桌供奉葷食五牲、水果、甜料、紅龜粿等。

金銀紙:天金、盆金、太極金、壽金、刈金和鞭炮。